户外招牌如何兼顾安全与个性?招牌的设置人和建筑物所有权人责任如何划分?街镇在招牌管理方面承担什么角色?统一颜色、样式、字体的“一刀切”做法如何改善?……上海目前登记在册的户外招牌有约36万块,这些招牌提升了城市商业活力,但也关系到市民“头顶上的安全”。
今年3月1日起,《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正式施行,今天,绿化市容部门对新规进行了解读。
明确市区街镇三级管理
《办法》共27条,规定由市绿化市容部门编制技术规范,并对招牌内容、设置位置、设计制作、施工安装、维护保养、安全检测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办法》明确区绿化市容部门需编制本区的设置导则,针对的是在主要道路沿线和景观区域设置户外招牌,以及设置户外招牌涉及文物、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等情形。而街镇则应发挥属地优势,编制设置导则,为体现本地风貌、特色起到导向作用。技术规范和设置导则的编制中,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在管理模式上,《办法》实施“常规许可+告知承诺”的分类管理。对涉及历史风貌保护、文物保护、优秀历史建筑以及因招牌结构、体量、位置等因素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情形,继续采用常规许可方式。而对其他户外招牌设置,实行告知承诺。《办法》也明确了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具体情形,包括设置箱体式整体结构或者大型垂直外墙式户外招牌、高度大于2.5米的独立式户外招牌、超过建(构)筑物3层或者在建(构)筑物10米以上部位设置户外招牌等。
强化户外招牌设置安全
强化户外招牌设置安全,是《办法》的重要内容。招牌的设置人作为安全责任主体,设置人应当办理许可、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和整修、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委托专业检测单位对纳入常规许可范围的户外招牌进行定期安全检测等。同时,引入信用机制、实施失信惩戒,引导设置人承担依法设置、维护保养、检查检测、自行拆除废弃招牌等责任。
而设置人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也有相应责任。设计、安装和检测单位,应承担质量和安全责任。建筑物所有权人负有督促责任,如果设置人终止办公、生产经营或搬迁导致招牌无人管理,所有权人应依法拆除招牌。
2013年,本市已出台过《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管理办法》,相比之下,此次新规具有“全覆盖、全周期、全要素”的特点。市绿化市容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王辉表示,新规是政府规章,从效率和权限来讲,要高于2013年的规范性文件,代表着行业立法更精细化。同时,新规的导向是规范设置与品质提升兼顾,“以往重在硬件,现在则关注要避免‘千店一面’,广告内容也要符合公序良俗。”上海对户外招牌的设置正在探索设立特色道路,比如南昌路就编制了导则,部分基层也引入了自治组织,对招牌进行日常维护管理。
一些连锁品牌在上海“遍地开花”,有几百甚至上千块招牌,在新规下是否可以批量审批?对此,景观管理处副处长表示,考虑到建筑物各不相同,仍将采取“一店一审批”模式。对于目前存在的存量招牌,将提供补办手续的服务,如果招牌与现有的技术规范有差异,将要求整改。针对“背街小巷”的小微企业招牌,相关部门将引导业主尽量不做体量大、结构复杂的招牌,日常监管工作也将进一步纳入网格化管理。
招牌管理纳入“一网统管”
市绿化市容局表示,年初以来已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办法》施行的各项准备,包括完成8项配套任务,完善市、区、街镇三级管理体系,同时建设纳入“一网统管”、涵盖事中事后监管的全流程信息平台,并于3月1日同步上线。此外,《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技术规范(2021版)》正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今年,本市还将评选40条市级特色道路(街区)。
下阶段,市绿化市容部门将加快制度规范建设,起草完成配套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设置导则、恶劣天气预案,公布具备户外招牌设计、施工安装、检测等相应能力的单位名录,完善户外招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调整“一网通办”许可办事指南。